

核临界安全评价
核临界安全评价的目的是论证后处理设施中设备的设计与运行条件,以控制参数的值保持在次临界范围内。凡含有易裂变物质的系统和设备都应当进行临界安全评价。
核临界安全评价时必须紧密结合设施的工艺流程,判别各工艺过程中易裂变材料物理、化学及其它异常事件可能造成的临界安全条件变化,并应对易裂变物质状态和 临界控制方法存在变化的系统接口进行重点评价。
核临界安全评价应包括临界安全分析,分析评价所有运行状态(例如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事件)和设计基准事故下的次临界状态。临界安全分析要识别外部和内部危害,并确定放射性后果。
临界安全分析应采用保守方法并考虑以下方面:
(a) 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最佳慢化条件的可能性及慢化剂和易裂变物质的非均相分布; (b) 预期运行事件,如果不能表明事件是独立的,就要考虑事件的组合;
(c) 可能由内部和外部危害引发的设施状态变化。
核临界评价和计算应建立在保守性假设的基础上,尤其要考虑非正常操作和异常事件条件下,可能出现对核临界安全的最不利工况,如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最佳慢化条件的可能性、易裂变材料的不均匀分布、内外部事件造成的设备状态变化,以及未证明独立事件的组合等。
临界安全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应是合格的、经验证和经确认的(例如与基准比较来确定程序偏倚和程序不确定性对计算的有效增殖因子keff的影响)。所有程序应在其适用范围内被恰当地使用,并选用合适的核反应截面数据库。
通过临界安全分析确定质量、体积、浓度、几何尺寸等物理参数的安全限值,安全限值为临界限值(其 keff=1)的一部分。安全限值需要考虑其他参数的保守值(或最坏情况值),例如最佳慢化或中子毒物的实际最小值。评价应论证在所有正常、异 常和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每个参数总是小于用于安全值计算的限值。